陈兴华个人简介

陈兴华,河南南阳人,1952年出生于西峡县西坪镇,供职于陕西省商南县,职业音乐家。二胡和弦乐教学理论家、教育家,中国乐器发明家、改革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特聘技术顾问,风灵乐器集团特聘艺术顾问。西安音乐学院二胡专业进修生,师从丰芳老师。

 

研究成果

加强二胡(与上海民族乐器一厂、苏州北塔乐器厂合作)

音准训练仪(与深圳蔚科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
贝拉系列弦鸣乐器(与凤灵集团、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合作)
二胡基础教学体系(见上海音乐出版社《二胡实用教程》等)

出版专著

二胡实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二胡快速入门通用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二胡演奏歌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年3月初版)
二胡演奏教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

主要论文

试论戏剧乐队三大件的组合及豫剧二胡的改革,《乐器》1984年第二期
民族拉弦乐器的新品种——宛胡,《乐器》1986年第四期 

论左手手力在二胡演奏中的应用及抠音技巧,《南都学坛》2001年增刊 
谁来为二胡松绑,《乐器》2002年第五期 
二胡琴杆的应力问题,《乐器》2003年第四期
 从乐器基本属性谈二胡改革改良,《乐器》2003年第八期 
多样化的二胡,《中国乐器》2004年第六期 
二胡上有三种音准形式,《乐器》2004年第七期
 改革的悖论使我们再看二胡,《乐器》2004年第八期
 二胡演奏中的张力技法,《南阳艺术教育》2004年第八期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小玩意儿”——音准响应仪,《乐器》2005年第三期 什么是二胡演奏技术的基本功,《南阳艺术教育》2005年第十一期
民族拉弦乐器的新设想-交响化民族弦乐建设的有关问题,《乐器》2006年第五期
一种新的弦鸣乐器共鸣体初制简介,《乐器》2006年第十一期
二胡演奏音准问题的成因与解决,《乐器》2009年第三、第四期
贝拉弦乐系列乐器的研制,《乐器》2009年第六期
以上陈兴华简介资料依据:上海音乐出版社《二胡演奏教学概论》。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上)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
 
     他不是音乐学院的正规毕业生,却编著了系统的二胡教材,创建了二胡基础教学体系,接连出版了四部二胡专着,成为建树重大的职业音乐家和业界公认的二胡和弦乐教学理论家、教育家。从基层县级剧团的二胡手,鼓捣二胡改革研制陈式二胡、到发明音准训练仪和中华琴,成为成就卓著的中国乐器发明家、改革家。商洛山中的陈兴华书写了音乐艺术的传奇人生。
 
  一鸣惊人中华琴
 
  2012年8月26日,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承办的“陕西省第二届民族器乐大赛”拉开序幕之后,文化厅艺术处刘向阳处长一行四人专程来到商南,来看一件乐器。初看上去像小提琴,螺旋形的琴头,流线型的琴颈,椭圆形的共鸣箱,四弦设计,弓在弦外,整体华美大方,但演奏却如拉二胡一般,自然轻松舒展,弓弦鸣唱如同行云流水,发出来的声音既有小提琴的清亮悠扬、圆润高亢,又有二胡般的苍凉深沉、余音绵长。华丽妩媚的造型,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美浓郁的民族风格。无论是独奏《船歌》,还是五重奏、三重奏《喜洋洋》、《步步高》、《二泉映月》,几曲下来就征服了听众,让专家们一个个露出了惊喜的神色,他们高兴的不仅仅是因为演奏的成功,而是从此宣告我国拥有了可以和西方小提琴系列媲美的系列弦乐器。这种新乐器叫“贝拉琴”,是商南县剧团陈兴华发明的,在我省一露面就摘取了民族乐器展示演奏的金奖。如今已作为我省的文化创新项目,同时申报2013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和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三大项目。
 
  结缘弦乐四十载
 
  陈兴华何许人,他的中华琴为何会横空出世呢?在网上输入陈兴华的名字,竟多达30多页,个个均与二胡有关。其实,早在新世纪之初,陈兴华就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和二胡结缘已40多载。
 
  陈兴华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西峡县西坪镇,祖上没有一个从事音乐艺术职业的。1965年他刚上初中时,非常羡慕本街的一个玩伴能吹笛子,他向对方讨教时对方却拒绝说“这不是一般的人能吹得了的”。对方的自豪极大地激励了陈兴华年幼好强的心灵,他发誓要学会乐器演奏。1968年他参加学校成立的宣传队,宣传队里仅有一把二胡,这就成了他的最爱,整天提着模仿老师拉二胡,没想到时间一长居然还真拉出了门道,大人们都夸他拉的好。1972年,就凭着这点功底考进了商南剧团,成了二胡演奏员。剧团有位韩老师是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的本科生,他录有二胡演奏名家闵惠芬、王国潼的演奏带,这才让陈兴华第一次听到了来自学院派的纯正的二胡演奏的声音,他们听的如痴如醉,从此对二胡更加着迷。1974年,陈兴华赴西安音乐学院进修二胡专业,在丰芳老师的指导下,从而打下了二胡专业的扎实功底。
 
  那时,豫剧《朝阳沟》全国闻名,商南县剧团也以演出豫剧为主。而豫剧乐队是以板胡为主奏乐器,陈兴华发现豫剧主奏乐器三大件的组合(即主弦板胡、二弦二胡、板面三弦)不够完善,特别是二胡与板胡不能形成谐和的复合音色,他从碗碗腔谐和三大件(即硬弦、板胡、月琴)伴奏中得到了启发,就萌发了革新二胡的念头。没想到他的设想一传出来,有人便泼冷水“咱们只要把人家的豫剧学像就行了,还张罗改造人家的乐器?”偏偏陈兴华是个认死理的人,风凉话说的越多,反倒更加吹燃了他的心灵之火。当时他鼓捣出的二胡却因质量粗糙、杂音太大而无法演奏。他反复思考求证,认为自己的设计原理没错,只好求助于专家支持。他给河南省音协主席、著名作曲家、豫剧《朝阳沟》曲作者王基笑写信述说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王基笑的大力支持。1982年郑州乐器厂按他的设计制作出了首把革新二胡,陈兴华爱不释手,平时演出就用这把二胡,在演奏中不断琢磨完善,并在理论上归纳总结撰写了“试论戏剧乐队三大件的组合及豫剧二胡的改革”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乐器》杂志1984年第2期上,这是陈兴华发表的第一篇论文。著名豫剧音乐家王基笑欣然取挽弓操琴之意命名这把乐器为“挽琴”,后因他是南阳人而改为“宛胡”。1985年12月16日,陕西省文化厅和陕西省科委联合在商南县举行了豫剧“宛胡”鉴定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宛胡”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以板胡为主奏乐器的戏曲乐队中,同时也具有良好的独奏效果。1989年省文化厅将此项目上报省政府,荣获了当年的陕西科技进步三等奖。
 
 
陈兴华改革创新的加强二胡
 
  将演出推向市场
 
  小试牛刀的成功,改变了陈兴华的人生轨迹。他因革新二胡而出名,1988年文化艺术序列首次评定职称,他以本团得分最高的成绩被评定为作曲中级职称。1989年被组织提拔为商南县剧团副团长。在上级的支持下,他组建了丹江歌舞团并担任团长,带领演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陈兴华抓住机遇,为新组建的歌舞团购置了演出大巴,增设了彩色音乐喷泉,演出效果轰动一时,在商州、柞水等地一演就是一周,场面火爆,他领导的歌舞团成为商南县剧团历史上最红火的时期,演员当时的演出补贴已达到每场5—10元,在当时的商洛创下了县级剧团的最高纪录,陈兴华也因此而成为县政协委员。
 
  然而,改革的进程却产生了失控,演员走穴成风,剧团演职人员随意组团,三五人搭伙,一个剧团就分建了十多个小团体,各自为战。在这种情况下,陈兴华的建团设想与艺术追求几成空中楼阁,更要命的是,分层承包,团体间因演出经费发生纠纷,职员们的工资出现拖欠,屡屡为要工资而红脸。当时情景,令陈兴华倍感失意与无奈。
 
  商洛有句俗语“丹凤的饭商南的戏,不吃不看不着气”。陈兴华担任剧团业务团长时,为了改变和提升商南剧团的面貌,时常派演员到邻近的河南省学习豫剧演出,在南阳纺织品公司工作的妻子便成了商南剧团的义务接待员,她的家也成了商南剧团的招待所,凡是到南阳学习和演出的,她都会热情招待,至于买票接站则成了家常事。但当陈兴华在为之奋斗、为之争得荣誉的商南剧团处境艰难时,她所在的企业也在进行改制,两地分居、就业无着落、长期的生活高压逼迫着她只好承包了一家商店,肩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妻子下决心让他返回南阳“就是拉棍要饭我来养活你,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比什么都好。”1996年已近年关的一个冬夜,陈兴华在商南剧团宿舍送走前来送行的朋友,再次操起心爱的二胡,纤细的手指颤颤地抚摸着那闪着柔光的二胡,内心饱受着不甘与无奈。第二天,他坐上了返回南阳的班车。
 
指导外国友人学习演奏二胡
 
  漫长清寂求索路
 
  南阳有南都帝乡、“五圣”故里之称,历史上曾孕育出“谋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及“智圣”诸葛亮。陈兴华回到南阳家里,想到历史上的范蠡曾贵为越国大夫,后来尚能煮盐营生,就利用自己所长,给企业拍广告、拍专题,后来发展到拍旅游风光片、拍电视专题片,几年折腾下来,表面上倒也风光,可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挥之不去、找不到归宿的落寞。
 
  自1985年放下二胡后,陈兴华已有近20年没有再摸二胡了,可当他再次拿起二胡时,那种近乎原始的冲动竟让他为之落泪。为了淡化生活中的不顺心,他将全部精力凝聚到自己心爱的二胡上。他再次仔仔细细地审视着二胡的每一个部位,寻思着改进二胡的良策。
 
  “一筒插一杆、一杆挑两轴、两轴挂两弦、两弦夹一弓”,这就是先人发明的二胡结构方式。他从琴筒板材的厚度、皮膜的处理,从琴筒的音量、音域、音质、音色,琴杆的粗细椭圆、抗拉应力,琴轴木轴与机械轴的优劣,微调的完善,千斤的材料及设置,琴托的作用及制噪的装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研究,从而对二胡进行了前端缩短琴轴,纵粗滑槽琴杆,拉顶微调千斤,内空加厚底托的改进。经专家鉴定后认为,该二胡结构稳定,协调美观,优化声音,演奏性能好,使用更加方便。被正式命名为“陈式二胡”(又名加强二胡),2002年3月获得了国家专利,后经上海民族乐器一厂和苏州北塔乐器厂试制,很快投入市场销售。
 
当上帝关上你人生的一扇大门时,他会同时为你开启一扇窗户的。随着陈式二胡发明制作的成功,社会上慕名而来请教学二胡的人越来越多,2002年7月,陈兴华受邀南阳艺术学校开始了执教二胡的生涯。当他兴冲冲地为学员们传艺时,却发现所用的二胡教材,竟然停留在他当年所用教材的水准上。学二胡的孩子在排指换把、确定音位上备受折腾。在教学实践中,他只好不断地琢磨和总结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很快摸索出了适于二胡教学的规律。
 
  为了指导二胡爱好者尽快掌握二胡演奏技巧,陈兴华结合教学实践,在二胡教学中大胆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方法:确定了弦式的分类方式,提出了排指法,发明了保留指的记号,归类明确了四种把位手型,提出了有关把位的分类和划分方法。最终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富有原创意义的“二胡基础教学体系”,他翻阅了大量二胡音乐代表性论着,深感亟需编写一套中高级二胡教程。
 
  他拟好目录之后就冒然给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社长费维耀打电话。那时国内出版行业竞争激烈,专业书籍备受冷落,幸运的是费总恰好是毕业于上海音院音乐学系的专家,他听了陈兴华的二胡理论后,答应让尽快把书稿拿去审阅,陈兴华听后既兴奋又倍感压力山大。著书立说的过程如同化蛹成蝶,经过数易其稿,2003年10月终于完稿,当陈兴华抱著书稿,心怀忐忑地接受审阅时,没想到费总抽阅了两三页,就敲定了出版事宜,幸运的陈兴华和他的书稿成为当年上音出版社推出的唯一新作者和新专着。著名作曲家、中央民族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刘文金先生欣然为此书做序,并给予高度肯定。2004年,随着艺术专业成为高校的热门专业,《二胡实用教程》首次印刷便被作为高校教材,两年后又再版印刷。
 
  音乐人生写华章
 
  《二胡实用教程》一书的出版,极大地激发了陈兴华潜心研究二胡音乐理论的潜能,他关于二胡音乐研讨的论文和专着,就像深秋的山泉喷涌,一发而不可收。2003年至2006年间,先后在国家级《音乐》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二胡琴杆的应力问题》、《加强二胡和拉弦旋调顶式千斤》、《多样化二胡》、《什么是二胡演奏技术的基本功》、《二胡演奏中的张力技法》等多篇论文。
 
  二胡的早期教学,并不主要是教技术,主要是教概念、磨音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学生一旦离开老师自行演奏训练时,即无法掌握音准,对此,他又专门撰写了《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小玩意儿’——音准响应仪》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制作音准响应仪的设想,该论文引起深圳蔚科电子科技开发公司的重视,最终和他合作发明了电子音准仪。音准训练仪的诞生使人们对于音准的高度有了直观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二胡,也适用于所有的弦鸣乐器,它让琴童们至少减少了两年的练习时间,因而,这项发明很快就被转化为经济成果,并跨过大洋热销欧美。
 
  此后,陈兴华坚持著书立说不停歇,2007年10月撰写出版了《二胡快速入门通用教程》,2011年3月出版了《二胡演奏歌曲教程》。《二胡快速入门通用教程》很快成为二胡音乐考级的秘籍,出版8个月即获重印。至此,一个仅在音乐学院呆过两年的进修生,却以厚实的二胡音乐理论,跨越式地跻身于二胡和弦乐教学理论家、教育家的行列。(商洛日报 文/图 赵有良)


陈兴华和他的中华琴(下)
 
 
 
陈兴华发明的贝拉系列弦乐器
 
  商洛日报讯 (记者 赵有良)无论是在商南剧团当二胡演奏员、当团长,还是回到南阳教二胡,陈兴华对二胡的痴爱深入骨髓。在与音乐相伴的几十年中,创新民族弦乐器的这种情结始终萦绕在陈兴华的心头。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他就梦想着自己能制造出一把既有二胡优美的音色,又有小提琴宽广音域的中华琴,这个梦想就像春天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他的心房,一有时机就会在梦想的土壤里发芽。
 
  破解弦乐器密码
 
  几经琢磨,陈兴华终于搞清了影响弦乐器音量、音域和音色三大音素的两大关键核心,他发现弦乐器的发音与有效弦长的比例有关,并取决于运弓擦弦方式与主振面构成的角度。他剖析所有弦鸣乐器共鸣体的结构方式,无非是在各种形状的腔体表面放置琴码或架拉琴弦。他大胆设想将二胡和小提琴的结构方式与振动模式相结合,把琴弓拿出来拉,在直立音板的边缘上骑装琴马,让琴弦在弓的拉动下摇摆震动音板,将音板固定在腔体中共鸣,他把这一结构方式定名为直立音板双音箱共鸣体,以此改变二胡的音域狭窄和小提琴的演奏方式不适合人体自然动作习惯的不足。
 
  2005年,陈兴华开始进行试作,用三合板做音板,用筷子做琴轴,在音板的边缘骑装琴马……在朋友的帮助下,一件简陋的新乐器做成了。设计和构想只是理论,制造出来的新乐器。效果到底如何呢?忐忑不安的陈兴华经过试拉后,发现虽有杂音,但嗓门宏亮。2005年6月至8月,他相继完成了二件粗制实物,并申报了国家专利。随后,他带着毛坯乐器三赴上海乐器一厂进行改进,每次制作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和进展,并在《乐器》杂志上进行了介绍。经上海民乐一厂制琴师蔡洪贤精心制作,至2007年4月第四次改进后,一件从结构方式到震动原理均属创新的乐器便毫无疑义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可以进行演奏艺术实践的乐器。2006年和2007年10月,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两次邀请陈兴华参加该厂新产品推介会,一个国内一流的乐器制造厂家,邀请一位乐器改革者参加新产品推介会,这是绝无仅有的,看到了自己的乐器有了产品展位,陈兴华内心充满了自豪感。
 
  2008年陈兴华的新乐器再次参加上海乐器博览会,在琳琅满目的世界顶级乐器品牌中,他的新乐器脱颖而出,一炮打响,一下子引起了乐器爱好者和媒体的高度关注,观众纷纷拍照留影,在连续4天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抢尽风头,轰动一时,可谓是石破天惊,芙蓉泣露,从此揭开了民族弦乐器制造新的一页。
 
  挑战超越小提琴
 
  “琴者靠天地之音”,“动人心,通神明,惊鬼神”,乐器是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声乐界有“新琴不听音”一说,意思是说新琴需要“取声”、需要“开声”,开了声的琴才好拉。陈兴华深知“每一把好琴都是调出来的”道理。
 
  从第一把本色新乐器的诞生出声,到喷漆上光有了卖相,陈兴华像对待自己的宝贝儿子一样,他专门给自己的新乐器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贝拉(Bello)琴”,“Bello”原是意大利语“美妙的、漂亮的”意思,意即让生活更美丽。
 
一个乐器的完善要经过1000多年的改进过程,英国的长笛就经过了1000多年的改进。我国的弓弦乐器据称有50多种,其性能较完善者不过数种。陈兴华将挑战的目光瞄向了小提琴。小提琴被誉为“乐器王后”,有乐器中的艺术品、艺术品中的“音乐家”之称。小提琴在1550年前后已经定型,至今450余年了,小提琴的选材和工艺制作已经相当讲究。可他铁定了心要发明制作出敢和小提琴媲美的民族弦乐器来。
 
  为了将自己的贝拉琴打造成有生命力的乐器,陈兴华和制琴师从取料、拼缝、制作,到油漆、装配、调音,每一环节都十分讲究。开始选择世界上最大的二胡生产厂家—上海民族乐器一厂,采用民乐制作工艺,后来则选择世界上最大的小提琴生产厂家—江苏凤灵乐器集团,改用小提琴生产工艺,不断改进音箱与各部件之间的比例,使之结合更加完美,浑然一体。2008年新做的两个大贝拉参加国际乐器展览会时,其中一个就被一位外国乐商当场看中高价购走。此后又不断改进,2009年将音箱的小椭圆改成长椭圆,后又增加了音箱翘嘴,琴头采用螺旋形,琴颈抛光流线型,共鸣箱一侧镂刻了花格音窗,强化了民族乐器的风格,使贝拉的外形越来越好看,从当年的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不仅有了漂亮的外形,表面光洁,光彩柔和,格外美观,还打磨出了独具魅力的好声音,声音响亮浑厚,明朗干净,圆润自然,音色悦耳,成为了制作精美的高档弦乐器。
 
  2009年深秋,陈兴华到美国看望留学的儿子,他将贝拉琴带到了美国的佛蒙特州,并在这里度过了在国外的第一个春节,在佛蒙特大学和威灵斯顿浸礼教会参加节日联欢时,现场向美国音乐爱好者展示并演奏了贝拉乐器。陈兴华悠然地拉着贝拉琴,琴声袅袅,他的思绪万千,飞窗而出,一下子回到了遥远的故乡。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一曲《良宵》感染了在场的所有朋友,“Very good!”“Great!”“wonderful”,他的贝拉琴在美国的首次亮相,就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这让他更加增强了做好贝拉琴的信心。
 
  2011年11月,陈兴华再赴江苏凤灵乐器集团,历时一月,在集团副总殷留堂的亲自制作下,又先后完成了4件小、中、大系列贝拉乐器。至此,贝拉乐器完成了具有革命性的结构组成。贝拉乐器低音低沉、浑厚而丰满,余音绵长;中音古朴、悠扬而圆润;高音清脆、明亮而飘逸,极富穿透力。整个系列乐器完全实现了陈兴华早年的设想。其小贝拉、中贝拉的演奏方式与现有的民族乐器相同,置于两腿之间,演奏轻松自如。而大贝拉与大提琴的演奏方式相同。大、小贝拉的演奏手型均可不做过多改变即可到达高把位,这同样是贝拉乐器的重大优势。小贝拉的音窗在右,中贝拉、大贝拉的音窗在左,这样更有利于配器合奏时,可使所有声部的音窗均朝向听众。
 
  直立音板双音箱共鸣体乐器的研制,首先得到了原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技术厂长、原中国民族器乐协会秘书长沈正国先生的慧眼肯定,他认为“这种结构将提供一种新的结构乐器的方法”,这不仅是一件乐器的突破,而是较之此前的只能在乐器音箱表面结构琴马的认识和实践的整体突破,同样,也可以此理论来结构它种乐器。江苏凤灵集团董事长李书也表示,要尽快召开贝拉弦乐器鉴定会,同时组建贝拉乐器演奏班子,要让全中国和全世界的人们见证中国民族新的弦乐器的风采。
 
  2007年8月,陈兴华带领4名学生参加河南省“桃李芬芳”青少年民乐观摩音乐会,二胡曲目《良宵》被贝拉乐器演奏得别具一格,表演因此荣获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金奖。首次在舞台亮相的贝拉乐器,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
 

陈兴华指导金丝弦室内乐团队员演奏贝拉弦乐器
 
  痴情琴心系商洛
 
  2012年7月,在商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的支持下,陈兴华组建了金丝弦室内乐团,并于7月24日开始了正式训练。
 
  “龙头蟒腹红木身,马尾竹弓线千斤。人生苦乐指间诉,银弦尽展华夏魂。”这首描述二胡的诗谜,似乎也道出了陈兴华艺术人生的艰辛。生活对于陈兴华来说本身也是一曲酸甜苦辣的多重奏。陈兴华为改革二胡、发明新乐器,倾注了几十年的心血,没有花费国家一分钱,完全是靠家庭和个人支撑,他已十多年未领过工资,在背着经济包袱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吃苦受罪,也要把新乐器发明成功。省文化厅的一些领导及业内有关人士,得知陈兴华的这种情况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了推进贝拉弦乐器能尽快列入国家项目,2012年5月4日,他主动给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也是音乐家的刘宽忍打电话,向他汇报贝拉弦乐器的发明情况,当刘宽忍见到陈兴华带去的乐器时,欣然评价并表态“这是世界级的发明,不仅是支持,是要大力支持!”并感慨地说“这个事情不是基层一个人单独能办得了的”。他当即指示给凤灵集团发函、给商南县文化广播影视局打电话,让相关单位支持陈兴华安心干好这一件事。
 
  五月的商南,映山红笑红了脸,陈兴华迎来了又一个艺术的春天,他在国内一流音乐出版社连续出版的第四部专着《二胡演奏教学概论》已进入印刷。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纷纷向他伸出合作开发的橄榄枝,江苏、北京的乐器制造企业争着要上他的贝拉弦乐器项目,中央民族乐团等争着要用他的新乐器,但他却依然选择陕西,他想让贝拉弦乐器项目首先在陕西开花结果,造福回报商洛父老。
 
  如今,陈兴华正在着手制作“竹筒贝拉”,他的设计要求是比中贝拉高八度,比小贝拉高四度,定弦为1526的高音贝拉。同时制作专为行走和站立演奏而设计的“行吟贝拉”,其定弦较小贝拉低八度。还要制作全音箱的颤音贝拉,这样,贝拉弦乐系列常规编制就拥有了高音贝拉、小贝拉、中贝拉、大贝拉、低音贝拉五种型号,行吟贝拉将用于专有的演奏形式,颤音贝拉将作为独奏形式进行使用。他明确表示,等整个贝拉系列弦乐器通过国家的民族乐器鉴定后,就申请注册“中华琴”商标。

 
 
2024年《乐器》第八期






他完成了两个第一——访乐器发明家陈兴华
文/梦迪 莫恩
 
     在笔者多年的采访中,还未曾见过既能完成一种专业学科的教学体系,又具备创新设计完整套系的弦乐器之人。陈兴华可谓是二者兼得的人。他既是音乐家,又是乐器发明家、改革家。
 
     作为乐器改革家,陈兴华对传统乐器的改革改良采用整体设计思维;作为乐器发明家,他所创新的乐器不是以单件单支而论,而是多达数种套系。他使中国的弓在外可以拉四条弦的弦乐乐器从无到有得以产生,他还对大小提琴和吉他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造,从而开启了提琴等世界性乐器中国化的进程;而作为音乐家、二胡与弦乐教学理论家,陈兴华使二胡在所有器乐学科之中首先完成了教学体系,仅此,便可使他实实在在地跻身于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之列。也正是由于他作为音乐家参与创新乐器的设计制作,从而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规模化的产生。
 

 
     1952 年,陈兴华出生于河南省西南边陲的一个小镇,童年时他听到的美妙乐音,是离家不远处的寺院飞檐上“铁马”发出的声响。1969 年,17 岁的陈兴华第一次摸到了二胡。那把低档的二胡没有底托,两条丝弦套住底柱勒在皮边上。在换上钢丝弦之后,那皮边就被钢丝勒出深槽。陈兴华怕钢丝弦损伤了皮面, 葫芦琴系列便用一块铁皮弯成直角垫在皮边上。
 
     后来,陈兴华尝试自己制作乐器,没有木料,他锯下半支腰鼓,动手制作了一把大胡用于学校乐队之中,当时他还为大胡写了简化音型的分谱。陈兴华还自作词曲,创作了一首抒发接班人情怀的行进歌曲,煞有其事地在班上教唱同学。可以说,陈兴华的艺术活动,起步于 55 年前的 1969 年。几十年来,他对音乐艺术的钟爱之情始终未变。
 
     1972 年,凭着会演奏二胡、制作大胡的“本领”,陈兴华被邻县陕西商南的个专业团体录用,从此他拥有了一把档次稍高的二胡。这时,他已经整整 20 岁了。在这个基层音乐团体里,陈兴华从演奏员、作曲直至后来担任乐队队长、团支部书记,最后升任副团长。在他任副团长期间,对这个基层团体进行了系统的体制改革与艺术形式的创新,使之成为省内最具活力的专业团体。他所创作和参与创作的作品多次经由省市直达北京展演并获奖,对于一个基层团体而言实属不易,也极为鲜见。从中可窥见陈兴华的创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正当陈兴华踌躇满志地打算创作更多作品、奉献更多的艺术成果之时,命运之船却偏离目标驶入另一个方向。种种意想不到的变故,让陈兴华离开了那个曾经付出许多心血的艺术团体,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南阳家中。在失去固定收入后为谋生计,他只好重操旧业开始执教二胡。可当他使用着由当地书店里买回的二胡教材时,感到了深深的失望,他觉得那根本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教材。于是,他便根据自己的设想去编创写作二胡教材。
 
     陈兴华的第一册专著《二胡实用教程》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出版社约请了对二胡艺术发展有过杰出贡献的著名音乐家刘文金老师作序。刘文金老师明确肯定了陈兴华所提出的二胡教学体系,序言中他称陈兴华所著的《二胡实用教程》涉及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归纳提升的理论体系”,相对之前的理论体系而言,“无疑是一种超越和创造”。
 
     此外,刘老师在序中还谈及了他和一位著名的二胡艺术家朋友(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的关于二胡演奏法书作的通信、对现有二胡教材的看法和认识、《二胡实用教程》所给予他的“全新的感受” 等等,这些都是对于陈兴华这个“在野”音乐家的专业教本的极为重要而且权威又并非客套的评价。
 
     《二胡实用教程》出版面世二十年来,并未受到任何质疑或异议。作为器乐学科中第一个教学体系的完成人,陈兴华已跻身于最有成就的音乐家之列。
 
     《二胡实用教程》出版 8 个月即获重印,上海音乐出版社费维耀社长曾透露,他力排众议并婉拒了中国音乐家协会某位领导的同题书稿,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味道。在十年之内,陈兴华的四册二胡教学专著均在上海音乐出版社这一著名的音乐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多次重印。陈兴华由此成为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四册二胡教学专著的唯一一人。
 
     《二胡实用教程》的出版获得圈内人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然而,正当所有人都认为陈兴华已功成名就,可享受他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获得的学术成果时, 陈兴华却非常清醒地开始向新的目标进发了。他说, 二胡教学体系的完成是对于已有学科的教学而言的, 而自己以后的工作则可能要创立新的学科。陈兴华的人生定位和目标,是在乐器改革、改良、创新实践中有所作为。
 

 
     在学生时期,陈兴华的乐器创新活动就已开始了。而在参加工作之后的 1975~1985 年间,陈兴华设计制作了一种定名为宛胡的乐器,这一课题后在陕西省文化厅立项,由省厅拨付研制经费,研发制作直至最后组织鉴定(陕西、河南两省的音乐家协会与音乐院团、音乐院校参与鉴定,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王基笑亲临会议)。这项创新已作为当地最为重要的文化成果载入地方史志, 并参加了 1986 年文化部在京举办的全国文化科技成果展览会。
 
     至《二胡实用教程》出版之后的 2005 年 6 月,陈兴华完成了一种全新的弓在外可以拉四条弦的乐器。 2012 年 5 月,陕西省文化厅厅长一见到这件乐器便盛赞:你这是世界级的发明!并当即决定向文化部上报,同时即向陈兴华所属县局作出工作指示。
 
     这种定名为贝拉琴的乐器经由不断的深入认识与反复制作,先行完成小、中、大、低四型号的木系列,后最终选型确定为竹壳箱体。2013 年由陕西、江苏两省文化厅同时上报最终由江苏省文化厅在国家文化部立列科技创新项目,为该部七十余年来唯一具有独立承担人的乐器科研课题。2017 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轻工业优秀设计金奖。一种乐器拥有此两项国家政府荣誉,实属唯一。江苏省泰兴市政府为该课题在文化部成功立项,拨付大笔资金(160 万元)以为奖励和制作经费。原中国乐器协会提琴专业委员会会长、凤灵乐器集团董事 K 李书为陈兴华提供了优越、 周到、舒适的生活条件,特聘陈兴华为驻厂专家进行研究。至 2019 年完成小贝琴、中贝琴、优贝琴、大贝琴、厚贝琴、低贝琴全系列六种型号弦乐乐器的制作。至此,贝琴以其完全创新的外形和结构, 以及乐器与竹雕工艺完美结合的艺术形象,打破了大提琴一统天下的局面。贝琴、大贝琴与众不同的造型和发音原理令专业人士耳目一新。其中大贝琴由北京竹乐团在舞台上使用近十年,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和宣传作用。
 
     此后,陈兴华又完全仿照自然物葫芦形状设计了葫芦琴。葫芦琴的琴形较之大小提琴有着显著的区别,可作为弦乐系列与之并驾齐驱地应用于华乐交响乐队。
 
     在设计制作葫芦琴初步成功之后,陈兴华又把葫芦琴结构的一些调整方法用于大小提琴并定位为华氏提琴,他称,这是在对提琴乐器的中国化作一些尝试,他相信这些尝试能够取得成功。从 2015至 2022 年,陈兴华又涉足弹拨乐器的改良,他设计的弹拨乐器含高、中、低系列,已经进行了十数次的迭代制作,至 2024 年,他设计、制作的系列弹拨乐器最终选型为宝琴系列。其中怀宝琴作为高音乐器与台宝琴、 立宝琴构成声部完整的弹拨乐系列组合,可
以完成严. 谨的弹拨乐四重奏。宝琴系列又可以看作是中国化了的吉他和尤克里里。
 
     世界有四大乐器,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吉他,一个朋友曾笑着对陈兴华说:“除钢琴之外,另外三种乐器的中国化进程将由你开启了。” 陈兴华似乎有着无尽的乐器创新能力。除以上四个创新乐器系列之外,他又推出了两个单件乐器,其一为和琴,另为今筝。
 
     试想有哪一个人可以在不到 20 年的时间之内,完成这样不同规模、不同种类、系列化、多件数的创新乐器呢?
 

 
     有人云:创新乐器是一种难度最高的艺术活动。 陈兴华深以为然。在陈兴华的人生中,他首先完成了二胡教学体系,之后又以一人之力完成了系列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的改良、创新的课题。两项重大课题的完成,需要付出多少心力与智慧?
 
     陈兴华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维度。他曾明确提出,乐器与武器是两种完全对立的工具。 “我曾反复叮嘱我那在美国的理工学霸儿子,不要涉足军工武器行业,而他目前是世界著名企业的医疗设备的研发工程师。”说起这些,陈兴华一脸的自豪。 当年,当所有的人都在为二胡适配制作低音拉弦乐器时,陈兴华一开始就是在整体考虑制作弦乐乐器。这种认识能力确非常人可比。陈兴华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可以看他的四册专著,所有内容完整链接,浑然一体,提纲张目,统诸一系。其论述层层递进,直达根本。他定义了二胡演奏教学的各种名词术语,并把这些定义推敲到凿凿无误,二十年至今毫无异议。 再如调的五度循环,基本乐理讲了几百年,还从未有把这一基本理论与音乐教学进行联系的。二胡专业教学也快一百年了,直到陈兴华才把弦式的五度循环与调的五度循环联系起来,给二胡教学也提供了实操的便捷,从而为二胡教学体系的建设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找到了最为可靠的依据。具有探根究底的勇气与毅力,才是完成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动力。陈兴华不仅具备创新意识,他还有着很强的文字功底。四十年前,他就在刊物上发表论文,他写的大量专著也说明,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缺乏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会制约人的创新思维,对音乐家而言,艺术体系的创建也无从谈起。
 
     陈兴华作为音乐家又实际进行创新乐器的研发, 这不同于仅是作为音乐家的指指点点,也不同于仅是制作家的闭门造车。他的研发制作一开始就产生于实际操作,如贝拉琴的直立音板设置,就是产生于对二胡反复的直拉与横拉的对比之中。再如他从一开始就作弦乐而不是作单件乐器,就是由于他在总谱写作时的弦乐思维及其对二胡局限和缺陷的深刻认识。对于台宝琴的设计也是由于他对现有的弹拨乐器性能的不满,从而构思具有健全的和声功能的乐器,以填补空白。他坦言:“是二胡、小提琴教学的相关问题催生了怀贝琴及怀宝琴的设计制作,也体现出我对于相关乐器演奏教学的系统性思考与安排。”他介绍道:怀宝琴、台宝琴、立宝琴的定弦设计,体现出我对几乎所有的弹拨乐器定弦方式与演奏性能的了解和熟悉。
 
     若是不懂音乐或者思想维度达不到相应高度来进行乐器创新,其结果可想而知。还有必要一说的是陈兴华的做事为人之道。只要看一看“全国首届乐器设计大赛”,且不论前面所说的四个系列另两支八种十数件乐器参赛,只说陈兴华身在美国,竞可联络五个厂家合作共同参赛,获奖的荣誉全部给予合作厂家,足以说明陈兴华与合作者的感情浓厚,他的格局和胸怀可见一斑。记得当年陈兴华的二胡选题,竞与上海音乐出版社这一国内著名出版机构连续合作四次,四册书的责任编辑王亚平老师称赞陈兴华:“你是一个很好沟通的人啊!”陈兴华与人为善、低调矜持、不事张扬,他的共享观、整体观与长远观,是他的正直、真诚,包容谦让、躬身实干等人格魅力,赢得了诸多合作者的尊重与信心,从而心悦诚服地相互合作。就此而论,在乐界、学界圈内,也是一种不多的存在。
 
结语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一些人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等方式来获得满足感;有人从信仰和精神层面寻找人生的意义,通过宗教、哲学或内心的探索来获得指引和心灵的慰藉。还有些人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成长和自我实现, 不断挑战自我,挖掘潜能,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陈兴华对这段话非常认
同,因为他愿意做这样的人。
 
     陈兴华除了在筑牢二胡教学体系方面有所建树, 在民族乐器的创新研发上也硕果累累。他觉得他没有虚度光阴,他的人生之路虽然曲折,却也写满了无悔与荣耀…

 
2024 年《乐器》第八期